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是2000年經貴州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備案的全日制普通高職院校。學院以培養交通運輸類生產、建設、服務、管理人才為主,並積極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培養經濟、信息、計算機等多方面的應用型高技能人才。學院現有六系一校二部一院,開設55個專業(方向)。是貴州省首家“全國100所國家示範性高職院校”。
  學院自2001年招收高職生以來,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一方面專業設置結合社會需求和行業特點;另一方面在制度、資金和組織的有力保障下,通過與企業、地方、學院構建多層次、多領域、多模式的交流與合作,鞏固和拓寬了畢業生就業渠道,確保畢業生能就業、好就業、就好業;同時學院加強學生專業技能培養,學生多次在各級比賽及技能競賽中獲得良好成績,引起媒體廣泛關註,社會反映良好。至今,學院共培養合格高職畢業生17455名,每年初次就業率均達較高水平,在全省名列前茅。通過長期的探索和總結,形成了“校中廠、廠中校,學中做、做中學”的“貴州交院”特色辦學模式。2010年,通過層層遴選,榮獲全國首批50所“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
  一、就業工作是“一把手工程”
  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工作原則,在促進畢業生就業方面,學院制度、資金和組織保障有力,形成了成熟的促進畢業生就業工作思路和行之有效的辦法。
  1.就業工作“一二三四五”,全方位服務就業。
  一是 “一把手”工程落到實處,始終把學生就業工作列為每年中心工作首位;二是“二條線” 聯動,招就中心與系部保持良性互動關係,中心宏觀協調、系部具體落實;三是“三到位”,就業工作資金、場地設施、人員三到位,每年度按不低於在校學生學費的2%專門劃撥就業工作專項經費,高於全省平均水平,擁有獨立就業工作場地千餘平方米,設施配置科學合理,全院專兼職就業工作人員達66人;四是“四維化” 的就業指導良好局面,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實現了全程化、信息化、專業化、全員化;五是“五級聯動”的工作機制全方位服務就業,學院主要領導總體抓、分管領導深入抓、職能部門具體抓、系(校)領導協助抓、輔導員(班主任)親自抓。
  2.規範管理,建立長效機制。
  2007年,學院引進國際先進的管理理念,推行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規範管理,建立完善了20多項服務畢業生就業的規章制度;同時建立就業工作目標考評機制,每年度進行一次各系(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考評,對各系(校)就業服務工作進行綜合考評,首尾閉合,就業工作有序推進。
  3.創業課程“三化”、“兩書一示範”推進學生創業教育,以創業教育促就業。
  學院在就業、創業指導課程建設中編寫了《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大學生自主創業實務》、《大學生自主創業手冊》等教材,按年整理出版《學生基於頂崗實習中的創新案例》及《招生與就業》刊物。通過“指定教材+校本教材+輔導手冊+輔助資料”的一體化模式,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擇業觀。使學院就業指導、創業教育課程常規化、正規化、完善化,為學生就業打好基礎。
  學院以“兩書一示範”為途徑實施學生創業教育,以校本教材和校內創業基地為依托解決學生創業難題,推進了以創業教育促就業的實踐育人工作。學院編輯出版的《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指導》、《大學生自主創業實務》的“兩書”。 “一示範”即為學院大力支持開設“創業示範店”,在校區內合理規劃位置,提供必須的硬件資源,建設了創業“示範店”一條街。目前學院已建的“創業示範店”有便利店、圖文處理店、通訊店、物流店等10餘家,提高了學生的獨立自主能力和職業素養,解決了學生創業“不知自己可以乾、不知如何干、畏難不敢乾”的創業通病。通過開設“創業示範店”的歷練,畢業後自主創業發展成為規模上百人、年產值上千萬的企業不在少數。
  4.挖掘自身資源,安置畢業生“過渡就業”,提升畢業生核心競爭力。
  學院針對家庭經濟困難、邊遠地區等就業弱勢畢業生以及有業不就畢業生,挖掘自身資源,利用學院自建、聯建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接收學生,讓他們“過渡就業”至最後滿意就業。
  學院自建、聯建的“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試驗檢測中心”、“汽車4S店”、 “貴州交通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第四分院”等十餘家“企業”每年能夠提供600餘個“過渡就業”崗位,約占畢業生人數的20%。過渡就業的半年至一年期間,學校為畢業生髮勞動報酬,學生一邊再學習提升個人能力一邊找工作。2013年僅學院“試驗檢測中心”就提供“過渡就業”崗位87個。通過在“過渡就業”崗位上的鍛煉,就業價值觀得到了改變,就業滿意度得到了提高,畢業生核心競爭力顯著提升。
  二、校企合作開闢穩固就業渠道
  (一)依托市場辦專業,與企業、地方、學校建立了多層次、多領域、多模式的交流與合作,畢業生就業合作單位1000餘家,深度合作200餘家,校企合作成效顯著。
  1.依靠行業及地方經濟發展,搭建校企育人平臺,創建“貴州交院”特色辦學模式。
  學院緊緊依靠行業及地方經濟發展實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早在1996年,學院就依托貴州汽車修理公司把汽車運用技術專業教育搬進了工廠,形成“廠中校”,隨著“廠中校”的持續推進,把企業的生產車間引建在學校,聯建“造血型”生產性實訓基地,建立“校中廠”,理論學習與專業實踐同步,人才培養質量獲得實質性的提升。形成了獨特的“校中廠、廠中校,做中學、學中做”的“貴州交院”特色辦學模式。
  2.多層次、多領域、多模式的交流與合作,形成深度融合機制,探索出人才培養新模式。
  一是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依托專業特色,開闢穩固的職業培訓場所。
  學院以“校中廠、廠中校,做中學、學中做”為特色的辦學模式支撐,引進了貴陽公交總公司修理廠、貴州汽車修理公司等12家企業,學院在校區內與企業先後共建或自建了東風雪鐵龍汽車“4S”店、汽車檢測中心、汽車發動機修理廠、路橋工程檢測中心、公路勘測設計分院等17個生產實體,並以此為依托打造校內創業文化,以創業帶動就業,形成學生“創業汽車美容店”、“創業示範圖文店”等創業孵化基地。
  二是校地合作、優勢互補,就業工作走出新路。
  2008年該院在貴州省高校首創“校地合作”新模式,先後與江蘇省昆山高新區、貴州省赫章縣、玉屏縣、長順縣、開陽縣等地創建校地合作模式,雙方發揮各自優勢,構建教育與地方經濟發展相互促進的平臺,共建實習基地,在學生頂崗實習及就業、技術服務、人員培訓等方面展開合作,資源共享,多形式、深層次地進行全方位合作,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為學生就業工作走出一條新路。
  三是校校合作、集團合作,走開放式辦學道路。
  2010年7月20日,以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為主體的貴州交通與汽車職業教育集團成立,20餘家中高職院校及企業加盟,有效加強了貴州省重點職業學校、交通汽車類企業之間的有效合作,促進了資源的集成和共享,打造了學生、學校、企業、社會多贏發展的新格局,提高了教學質量,提升了畢業生就業競爭能力,較好地發揮了學院在全省職教中的模範帶動作用,為貴州職業教育探索出一條持續健康發展之路,學院開放式辦學為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就業領域的拓展提供了一個良好平臺。
  四是專本合作、無縫對接,創新搭建學歷提升“立交橋”。
  長期以來,職業教育還停留在就業教育的層面,缺乏構建和完善職業學校學生的終身教育體系。隨著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企業對技能性人才的學歷、技能要求也不斷提高,職業院校學生就業受到擠壓的狀況越顯突出,2012年以來,學院先後與多家本科高校合作,自主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無縫對接,創新搭建了學歷提升“立交橋”,為職業院校學生提升學歷打通一條新路,也為社會高速發展培育儲備了應用型高技能人才。
  五是東西合作、國際合作,學生視野開拓性擴大。
  學院在就業探索的過程中,2005年與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合作辦學,率先架起東西部高職院校聯合辦學的橋梁,優化東西部教育資源配置,學生獲得良好教育;之後又與浙江國際海運職業學院開展“企業—學校—學校—企業”的合作模式,通過單位訂單式培養,為學生就業免除後顧之憂,打造東西部高職院校聯合辦學新模式。學院放眼全球、開闢國際合作辦學路徑,先後與馬來西亞世紀大學、加拿大北方應用理工學院、臺灣中國科技大學等國際、區域高校合作,為我國西部學生就業走出西部、放眼全球探索了一條新路。
  (二)市場指導,招生就業掛鉤、促進專業結構調整。
  在學院招生就業工作中,依托市場需求設置專業,根據就業反饋調整招生,對年就業率低於70%的專業壓縮招生計劃,低於50%的專業停止招生,以此促進專業結構優化調整,緊跟社會實際需求。
  (三)以賽促學、特色培養,技能大賽展成果。
  學院歷來註重學生專業技能提升,每年均舉辦院級學生技能大賽,通過院級比賽挑選技能較強的學生,強化訓練、積極備戰,組織表現優異的學生參加各級大賽並多次獲獎,2011~2013年,學院200餘位在校學生參加國家、省級技能大賽33次,獲獎116人次。
  2012年7月在貴陽舉辦的第42屆世界技能大賽貴州賽區選拔賽上,學院學生王慶,楊秀成在比賽中脫穎而出,入選國家集訓隊。在國家集訓隊集訓期間,王慶、楊秀成勤奮學習、刻苦鑽研、勇於探索,特別是入圍汽車噴漆項目國家集訓隊的王慶,衝刺到集訓隊選拔的最後一關,最終取得全國第三的成績,創造了貴州選手在國家集訓隊選拔賽的最好成績。通過競賽,提升了同學的學習興趣,增強了技能學習氛圍。競賽的開展也為用人單位推薦優秀人才提供了重要途徑。
  學院畢業生得到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學院每年開展一次畢業生畢業工作追蹤調查,詳細瞭解學院畢業生就業的對口率、創業率、發展情況等就業質量參數,用人單位對學院畢業生的思想品德、專業知識、業務能力和工作業績等方面的總體評價和要求,為學院就業研究、教學改革提供依據。
  在用人單位普遍關心的工作能力方面,通過學院3年調研統計分析,用人單位認為學院畢業生能夠勝任工作,表明用人單位對學院的畢業生核心競爭力的認可。在學院畢業生中,從事技術崗位者和管理崗位者比例較高;畢業生專業對口率較高,表明學院的學生培養定位是比較準確。培養定位的準確、多方位就業的保障,讓學生的就業核心競爭力明顯優於同類院校畢業生。  (原標題:一切為了學生 為了學生一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k33kknf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